传播典范 创造价值
|
时尚消费 | 消费主义与量耗而食仟江水商业电讯 (12月2日 北京 时尚消费)有规律地进食是一种文明。孔子强调“不时不食”,意思是说,没到吃饭的时间是不能随便吃东西的。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到适时而食呢? 人类文明传统:一日两食 在中国的商代,人们都是一日两食:第一餐叫在“大食”,一般要上午7点至9点间进行,称为;第二餐叫“小食”,多在下午3点至5点间。 两宋时期,市井生活十分繁荣。即使这时,人们也普遍进食“二膳”即“早晚两餐”;而且“官员士人概不例外”,即使贵为宰相,中午通常也是不吃饭的。 明代,从庙堂到市井,人们仍然奉行两餐制度:明初洪武年间,宫中饮食相当俭朴,即使御膳,也只是在奉先殿日进二膳(李乐《见闻杂记》卷六)。 日食两餐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帝每天只吃两顿正餐,分别叫早膳和和晚膳。这种饮食习惯在民间也是一种定制:日本人曾根俊虎的《北中国纪行·清国漫游》)记录了1875年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各人饮食大概一日两次……与上海相同……”。 到民国时期,日食两餐习惯仍很盛行。庄学本于1934年出版的《羌戎考察记》记载,我国内陆地区“每日照川省的规矩仅吃两顿:一顿早饭,约在上午10时,第二顿晌午在下午5时左右”。 两餐制不仅在中国盛行,其实数万年来一直是地球上人类的生活定制。 在人类文明最早的起源地两河流域,供神的食物为一日两餐。据考证,在美索不达米亚西南部苏美尔人的古城乌鲁克,人们按照人类生活的习惯敬奉神明,也是早晨供奉一次,晚上供奉一次。 古希腊时期,在荷马的著作里,人们都是一天吃两顿饭。柏拉图的《理想国》对幸福更是有明确而形象的表述:“幸福被看作一天吃两顿饱饭,晚上从不一个人睡觉”。 在古印度人,一日两餐制度也是千年不变的规矩。14世纪伊本·白图泰到访印度,发现德里苏丹宫廷内“一日两餐,一次在午前,一次在黄昏后”。 在英国,最早也没有三餐传统:单词lunch中关于mid-dayrepast的含义是1786年后才有的,而其原词luncheon本意是“大块面包或奶酪”,到17世纪50年代才有了一日两餐之间加餐的含义(lightrepast between mealtimes)。 加餐理由:享受特权 补给营养 供给体力 尽管日食两餐为人类文明传统,但是自古也不乏加餐的习俗与传统。总体来看,人们加餐的理由不外三类:一、享受特权,二、补充营养,三、供给体力。 在古埃及,全社会也奉行日食两餐的习俗,但那是的富裕商人及王公权贵有的会经常在下午加餐。金字塔的铭文显示,有的法老号称“五餐”,即该法老日食五餐——如此特殊的案例,被世人成为奇谈,因此载入铭文。 富人权贵加餐的案例,在各国历史上也都有出现。我国的汉代君王日食四餐,贵族三餐,平民只两餐;朝鲜李家王朝时期,国王也有日食五餐的记录。 在日本日食两餐一直是社会惯例,三餐最初也是特权登记或重体力劳动者的习惯,到了18世纪后期,三餐制逐渐增多。 日本社会出现三餐制,主要是当时因体力劳工补充体力。他们的加餐一般在早晚两餐之间,所吃的食物,大多只是点心而已,叫作“中食”。 日本人的“中食”,还有一个理由,就是给儿童加餐(这成为后来举世公认的提升民族体质的优良传统):每天上午10时、下午3时,给儿童食用点心,被称为“御八”,即吃零食。 中国唐末五代时期,士人在两餐之间加小食的案例出现了。方回《古今考》卷一八谓:“近世东南省斗学粮养士……多止两餐,日午别有点心。” 三餐制最初较大规模出现是在中国明清以后的江南富裕地区。 据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考证,“明代江南人家,朝夕亭午,每天均以三餐为足。此外,又有上下午中间的点心。这种饮食习俗,不仅存在于官宦人家待客,即使工匠、佣夫之家,也是如此”。 清朝人张履祥的《补农书校释》也提到,农忙时佣工“炎天日长,午后必饥;冬月严寒,空腹难早出。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以早粥”。这里的“点心”和“早粥”都是临时加餐。后来,“点心”在南方方言乃至韩语中都产生了“午饭”的含义。 后来,农忙时加餐在国内许多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也逐渐多了起来。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里有很多这样的材料:农忙时藏族地区的劳动力甚至一日六餐。 到了二战期间,德军的饮食量配给基本确定了午餐的供给模式:早餐约占17%,午餐占55%,晚餐占33%;这是人类历史上有关午餐成为用餐制度的证据。 健康秘诀:进食先问代谢 二战后,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有了迅速增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西方无政府主义、新自由主义、达达主义、野兽派、消费主义大行其道。 这些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教人释放欲望,为企业的销售提供需求。 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信用透支更为人们无休止地满足欲望提供了远期资金援助。于是,吃货们无休止的饕餮式用餐习俗便应运而。胖子便成为现代都市人的标准体型。 消费主义横行几十年,产生了诸多后遗症。比如三高症、心脑血管病极其普遍的现象。人类越来越认识到:不可饮食无度。于是,节食、减肥、运动等概念和新消费主义又在市场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销售热潮。很多人,尤其是爱美的女孩在新思潮的主导下,又走向了饕餮的反面——厌食、以瘦为美……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饮食文明应该是“进食先问代谢”。 代谢是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消耗,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运转的基本保障。 人类的基础代谢率是随着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生命类型性、个体性、周期性变化的。比如,男子的基础代谢率比女子高,青少年的基础代谢率比中老年高;年龄越大,代谢率越低。 饮食要科学,不是吃的多少的问题,也不是吃得好坏的问题,更不是吃得时尚不时尚潮流不潮流的问题——那样,你只会成为企业营销的目标和工具。 健康饮食必须能够维持基本营养元素的摄入需求。在这个基础上,更要适合自身生命体的代谢速度和代谢规律,做到量耗而食。 所以,我要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的饮食真的适合身体的代谢需求和代谢规律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