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典范  创造价值

详细内容

文化范儿 | 5000年前的良渚贵族生活,你了解多少?


仟江水商业电讯(3月24日 北京 文化范儿)5000多年前,史前时代的太湖流域(今杭州市余杭区),良渚人来到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营建良渚古城。国际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曾高度评价过良渚文明:“良渚不仅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头,也是东亚最早的文明。”在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一群无法被忽视的人——贵族阶层,他们是一切重要社会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良渚古国已在方方面面体现出国家治理的形态,由于并没有文献记载,只能透过残存在地下的遗迹、遗物来解读当时的社会,对当时良渚贵族的生活窥知一二:

 

夯城墙 筑洪坝 督建筑


良渚古城内外的结构层次分明,核心区由内而外分别是宫殿区、城墙和外郭城,宫殿区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土石方量达228万立方米,在胡夫金字塔建成之前曾是地球上最大的单体建筑物。

 

大型木构件撑起了整个宫殿,墙体则以毛竹为骨,用草拌泥抹成平整的墙体,将较为纯净的黄色黏土调和成泥浆涂于外壁。随后经过几百度高温的炙烤就形成了红烧土墙体,这使得建筑更加坚固,利于防潮。

 

为了抵御暴雨和山洪的侵袭,良渚先民在城外建设了庞大的水利系统。筑坝主要利用芦荻和茅草捆裹泥土制成。大量的草裹泥被堆叠在一起,类似于现代的防洪沙袋。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

 

整个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的总土方量约为1005万立方米。一万个人以农闲时间参与建设100天计算,需要近30年。如此浩大的工程如果没有贵族阶层的设计和领导是无法实现的。

 

广积粮 饲家猪 食野味


良渚人以水稻为主食,莫角山东坡曾出土过约2.6万斤的稻谷,莫角山以南的池中寺遗址曾发现超过39万斤的稻谷。虽然并未在良渚古城遗址内发现水稻田,但是大型粮仓的出现证明了水稻的主食地位。另外,这还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讯息,即“城里人”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口粮从城外供应。在距古城约30公里的杭州茅山遗址,发现了目前最大的良渚文化稻田,总面积80多亩,可能是当时的“国营农场”。

 

南酸枣、桃、李、杏、菱角和芡实等果蔬类食物也是良渚先民选取采摘的可食用植物。当时的桃子已经被人工栽培,和现在的毛桃相差不大。

 

他们大量饲养家猪,猪骨数量大概占到古城内出土所有哺乳动物骨骼的80%以上。狩猎野生动物,尤其是各类鹿科动物已经成为了肉类资源的重要补充形式之一。饲养和狩猎经济的存在,反映出良渚先民对于食物品质的追求已经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可能更注重于饮食的营养均衡,这是一种对于营养知识的原始认知。


集百工 制陶器 刻符号


大量精美陶器的出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良渚贵族生活的奢华。讲究饮食的良渚人,烧制了各式各样的陶器来炊煮或者盛放食物。


良渚人还在陶器上刻划了各式各样的符号,很有可能就是原始文字的雏形。目前,共发现了340余种、700多个刻符。除了刻符,还在精美的黑皮陶器或者玉器上雕刻图案,以动物主题的纹饰为主。

 

琢玉器 奉神徽 敬天地

 

在良渚社会中玉器与贵族的生活息息相关,而高等级墓葬中随葬的玉器正是贵族“视死如生”观念的最好体现。 良渚古城内与宫殿区一水之隔的反山遗址就是高等级贵族墓葬的典型代表,可以确定已经达到了王陵的级别。


其中,以12号墓规格最高,出土了六百余件玉器。考古学家将其中出土的体量最大的玉琮称为“琮王”。内圆外方的玉琮是最具代表性、辐射面最宽、影响力最强的玉器,蕴含着“天圆地方”的原始宇宙观,是对神人兽面纹所蕴含的神灵崇拜的重要载体。神人兽面纹存在于良渚文化发展的全过程,遍布于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所有良渚文化遗址中,辐射范围达数百万平方公里。它的形态固定,在玉器上位于核心位置,也是象牙器、嵌玉漆器等其他良渚文化高端礼器上的主要图案。

 

对比其他早期宗教系统,良渚人所信奉的宗教似乎有着很大不同——他们存在着相同的信仰。神徽是良渚国王和民众共同崇拜、尊敬的最高乃至唯一的神,反映了长江下游环太湖区域性国家存在着高度一致的统一信仰。

 

与世界上其他已经消逝的古代文明类似,良渚文明的骤然消失令人唏嘘。但是作为早期城市文明,良渚无疑是当时优秀的典范,作为精英阶级的贵族们功不可没。

 

五千年也许并不遥远,透过这些考古发现,我们仿佛能够隐约地看到那个临水而居的古老国度。直至今日,良渚文明仍然对中华文明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综编:耘歌)





标题名称
更多
  • 微站

    微站

    点击上面链接或扫码左图浏览

  • 微信

    微信

    点击上面链接或扫码左图浏览

  • 小程序

    小程序

    点击上面链接或扫码左图浏览

  • APP

    APP

    点击上面链接或扫码左图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