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典范 创造价值
|
时尚消费 | 疫情之下餐饮龙头悄然涨价仟江水商业电讯(4月10日 北京 时尚消费)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报复性消费的呼声不绝于耳。近日,面对疫情的影响,一些餐饮业的头部企业们选择了简单粗暴的方式——涨价。据了解,海底捞调整部分菜价,整体价格上涨6%,喜茶平均每杯上涨2元,西贝外卖菜品单价明显上调。不难看出,疫情之下餐饮行业迫切需要盈利来恢复元气。
涨价或为持续盈利 一位北京的消费者近日在微博晒出的海底捞菜单显示:人均220元,血旺半份从16元涨到23元,8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自助调料10元一位;米饭7元一碗;小酥肉50元一盘。 对此,海底捞公共关系科回应媒体称,由于疫情影响加之原材料成本上涨,公司调整了部分菜品价格,整体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6%,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定价。数据显示,海底捞2019年的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占了总营收的42.3%。
据了解,海底捞从1月26日开始暂停营业,直到3月12日才恢复营业,停业46天。中信建投的研报判断,疫情造成海底捞司2020营收损失约50.4亿元,归母净利润损失约5.8亿元。
抛开疫情带来的损失。上个月,海底捞发布2019年财报。2019年全年营收265.5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加56.5%;净利润增长43.59%,达到23.47亿元。但同店销售增长率却大幅下跌,一二线城市同店销售增长率甚至出现负增长,翻台率也首次出现下降。叠加春节停业的损失,通过涨价提高客单价不失为一种维持盈利的手段。
事实上,眼下涨价企业的不止海底捞一家。同样身为明星公司的西贝和喜茶近日也被曝出餐品饮品单价上涨。
上述企业悄然提价引发了市场巨大争议。表示理解的一方认为,这些头部企业疫情期间停业时间长,门店数量多,损失巨大,涨价在情理之中。对涨价不理解的消费者认为,堂食刚刚恢复就涨价让人难以接受,拉动消费的方法应该是降价促销而不是涨价增收。
涨价潮是否会持续形成规模
有业内人士指出,海底捞等餐饮龙头涨价背后折射出餐饮业因疫情造成的巨大损失。那么这样的“涨价潮”是否会持续形成规模?
“当然不可持续,疫情过后报复性消费是短期的刚需,大家需要堂食来释放疫情被压抑的需求,这个时候涨价的企业就是看中了短期的刚需。但是随着消费者短期热情过后消费趋于理性,如果客单价持续高企,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就会受到打击,这样做会伤害到客流量。”某公司经理向记者表示。
此前2月份就有专家指出,疫情过后餐饮旅游业将迎来报复式反弹,那么随着头部企业们的提价,这种报复式反弹还能实现吗?对此,某公司副总裁向记者表示,头部餐饮企业涨价并不会影响整体消费需求。因为疫情管控过后,消费者在短期内对知名品牌餐饮的消费是刚性的,有报复性消费的冲动。涨价只是部分大型餐饮企业的行为,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在此轮疫情中损失惨重,疫情过后也缺乏提价能力,反而更需要通过降价的方式争抢客流,减少亏损。行业龙头的涨价对整个行业来说其实是利好,因为可以将部分对价格敏感的需求分流到中小型餐饮企业,客观上起到了对后者的纾困作用,也有助于整个餐饮行业从疫情中恢复过来。
在菜品涨价引发巨大争议后,海底捞及时作出调整。据了解,近两日菜品价格已有所回调,酥肉价格已经恢复到了32元一份。此外,海底捞还表示,已在各地推出到店自提业务,通过海底捞线上渠道或现场下单,顾客自提可享有69折至85折不等的折扣,希望在4月25日前改良包装材料,并不断优化成本,提供更好的折扣,减少消费者的支出。 (综编:耘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