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典范 创造价值
|
文艺范儿 | “幽灵船”里的“饺子”仟江水商业电讯(4月15日 北京 文化范儿)近日,张涛先生新书《舌尖上的航海》即将出版,为了向这位老航海人致敬,仟江水商业电讯特为其新辟专栏,连载发布该书文稿,以飨读者,并向张先生致敬! 二 “幽灵船”里的“饺子”
“我是吃饺子长大的!” 这是远洋水手魏海的口头禅。 魏海出身于山东一个渔村,从小丧母。他的父亲是名远洋海员,常常漂泊在海上。 魏海从小由外婆抚养。山东是中国水饺的发源地,外婆也做得一手好水饺:荤的、素的,鱼肉的、三鲜的、什锦的……特别是逢年过节,各式各样的水饺花样翻新,香味诱人。有的饺子里还会放上钱币和吉祥物,吃上这种饺子的幸运者,全年吉祥发财! 从魏海记事起,外婆就隔三岔五包上一顿饺子。所以,魏海说自己是吃饺子长大的一点也不夸张。 值得魏海骄傲的是做了海员后,他的足迹遍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欧美国家一些大城市的华人街的餐厅里,“大娘水饺”已经“登堂入室”被摆上餐桌。 “大娘水饺”可谓山东人的骄傲! 魏海常常以此为傲。 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魏海发现饺子并不是中国独有,在一艘“幽灵船”里,被埃及人称为“饺子”的食品还救了船上多名水手。 “幽灵船”最初出现在中世纪海盗猖獗的欧洲。那些被海盗截杀的船只被遗弃在茫茫大海里,没有灯火和动力,只能随波逐流,因而被人们称为“幽灵船”。船上的幸存者多数因为缺少食品和淡水而死亡。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海盗的收敛,“幽灵船”渐渐销声匿迹。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地震、海啸和其他意外事故,“幽灵船”泛滥海上,给航海安全带来威胁。各国纷纷成立了追踪“幽灵船”的组织和机构。 魏海发现“幽灵船”里饺子的故事,是在他被调入救捞船队后不久,参观一座船厂的“幽灵船”时发生的。这是艘破旧的埃及废钢船,在拖往目的港途中,因遭遇风暴,绞船索断裂,而被遗弃在大洋里。船上三名水手依靠捕捞海洋生物和吃船上被当地人称做“饺子”的形似饺子的食品,在海上坚持了漫长的六十多天! 这个被称作“饺子”的埃及食品到底啥样,如何挽救了三名船员生命? “吃饺子长大的”魏海想弄个明白。 可惜,“幽灵船”基本拆解完毕,幸存的船员已返回故里。 时隔不久,魏海将前往埃及接艘新的救捞船。 机会终于来了。 临行前,魏海特意准备了一些有关埃及饮食文化的资料,认真地硏读起来。 资料显示,埃及是个闻名于世的文明古国,饮食上严格遵守伊斯兰教规:斋月里白天禁食,不吃一切忌物,更不能吃带汁和未熟透的菜肴。吃饭时不能发出声响,绝不能与旁人谈话。 埃及人三餐十分有规律,早餐多为奶酪、面包和咖啡。中餐和晚饭较为讲究和丰富:除肉食米饭外,必备水果。饭前先默诵“以大慈大悲真主的名义”,然后用右手熟练的抓食。饭后一起默诵“一切赞颂全归万物之主安拉”。 魏海寻找埃及“饺子”的旅程开始了。 他多次穿越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同时也饱览了这个著名的埃及古国的美丽风光:耀眼的金字塔,繁华的运河商区,巍峨林立的庙宇…… 有一次船在埃及航修时,正值埃及的斋月节。船舶代理特别邀请他们几个年轻海员到家里做客。 斋月节是埃及的重要节日,埃及人一定要在这个节日里吃蚕豆和甜食。斋月节当天必吃咸鱼和大葱。埃及的食品带有北非的阿拉伯风情,埃及人特别喜欢吃甜食,最著名的是一款名叫“库纳德”的面点:将调成糊状的面粉放在漏勺内,面糊从漏勺孔中落成细丝,均匀撒落在油锅内煎成撒状的“撒子”,十分香甜可口。 埃及人十分热情好客,逢年过节或遇上大喜日子,除邀请贵宾和好友外,平时与主人无甚交往的人也可光临主人家助兴。同时,埃及人十分讲究请客坐席的身份和等级,还会用“发誓”的名义劝客人多食。 在埃及过“斋月节”使魏海学到了许多埃及的饮食文化,但是其中丝毫没有关于“饺子”的影子,资料里也没有任何“饺子”的踪迹。 就在魏海接船即将离开埃及的前一天,魏海从一家面食店老板那里找到了答案:这种被埃及人称做“盖塔”的形似中国饺子的面食,是用葡萄干和干果搅拌制成“饺子馅”,包好后用温油炸制而成的,个头比中国饺子大好几倍。由于“饺子馅”多为干果,制作工艺特殊,常温下十分容易储存,是埃及远洋海员十分喜爱的常备食品。 这种埃及远洋海员喜爰的常备食品,没想到竟然拯救了三名遇难海员的生命! 揭开“幽灵船”里“饺子”秘密的魏海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让“我吃饺子长大的”魏海名气更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