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典范  创造价值

详细内容

文化范儿 | “靠船吃船”的三件宝


仟江水商业电讯(7月31日 北京 文化范儿)张涛先生新书《舌尖上的航海》现已出版。为了向这位老航海人致敬,仟江水商业电讯特为其新辟专栏,连载发布该书文稿,以飨读者,并向张先生致敬!


这年的海员日,正赶上海员学校成立四十周年。


学校特意邀请被航海界称为“老远洋”的老校友翁帆前来做专题演讲。


翁帆是海校的首届毕业生。


在海上漂泊近四十年的“老远洋”,手里拎着一个破旧的挎包,缓缓走上讲台:“今天的演讲,就从这个挎包里的‘宝贝’说起吧!”


已经退休的翁帆,满头白发,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俗话说,上船做海员要闯三关,晕船关、睡觉关和饮食关。前二关是适应环境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人都能适应。但是,饮食关却是一个漫长而有趣的过程。”


说着,“老远洋”从挎包里取出三只小包:一个包里是饮食用的餐具:筷子、刀叉和贝壳制成的碗和餐碟。另外一个包里是本厚厚的书,最后一个包里装满了渔线、渔网和渔钩。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们海员就要靠船吃船!”


接着“老远洋”围绕着挎包里的“三件宝”滔滔不绝地讲起关于“靠船吃船”的故事。


故事精彩生动,常被掌声和笑声打断。


会后,人们把“老远洋”围个水泄不通:“这是我们听到的最生动有趣的海上故事。您不愧是‘老远洋’,讲得真是太精彩啦!”


海员日“老远洋”在海校讲的故事,很快在网上走红。一家知名的航海杂志的记者专程找到“老远洋”,请他介绍“靠船吃船”三件宝的故事。


“老远洋”拿出挎包里的三件宝有声有色地讲起几十年的远洋生活。


“老远洋”出生在一个渔民家庭。从小风里浪里随父辈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海上功夫”:不晕船,能吃能睡。高中毕业后他考入了海员学校,圆了自己做一名远洋海员的梦。


经过四年的海校生活,二十岁出头的龚帆终于登上海船。那时是中国改革初期,远洋船有限。龚帆大多数时间在国内船上跑沿海航线,船上清一色的中国人。虽然船员来自祖国的天南海北,习俗和语言有些区别,但都能很快适应。只是饮食上会带来一些麻烦,俗话说:南甜北咸,东酸西辣。船上大厨会尽量多做几道菜供大家选择,满足大家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远洋船队不断地增加,有时会选择一些优秀的船员外派到外国船上工作。外国远洋船号称“流动的联合国”。船上的人来自世界各地: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饮食习惯和用餐方式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一次龚帆被选派到一艘以韩国人为主的“月亮神”号上。这天,船停泊在釜山港时,正值韩国的“秋夕节”,船上准备了韩国的特色菜:烧烤。红红的炭炉上,一串串被烤得啧啧作响的肉串发出诱人的香味。龚帆取出家乡带来的竹筷,加入了热闹的就餐队伍。谁知,龚帆不但没尝到美味,竹筷被炭火点燃,还差点烧了手。


这时,龚帆才发现,韩国船员使用的都是金属筷子。此后,龚帆特地选了副金属筷子,放进“餐具袋”里。后来,龚帆又被派上日本船。谁知,随身携带的竹筷和金属筷子“英雄无用武之地”。原来,日本人喜食生鱼片和冷拌菜,筷子都是尖头的,便于“插”食,平头的筷子无法适应这种环境。来到欧美船上,刀叉是西餐的必备餐具。使用这些餐具,对东方人来说,需要一个习惯和熟练的过程。开始龚帆出了不少洋相,双手不听使唤,常弄得餐桌上一片狼藉,急得龚帆哭笑不得。


随着时间的推移,龚帆的“餐具袋”盛满了各式各样的餐具,各个餐具都有一段让人难忘的故事。


到了以非洲人或印度人为主的船上,手抓饭就成了“主角”,龚帆虽然可以使用餐具,但是为了表示友好和尊重其他船员的习俗,龚帆也成了“抓饭”的好手!


听说龚帆的讲述,记者不禁问道:“做海员,你不会感到辛苦吗?”


“苦,并快乐着!”龚帆笑着说,“‘靠船吃饭’的本领,让大家学到了许多知识,大开了眼界,这是一般职业无法比拟的!”


说着,龚帆从另一个包里取出一本厚厚的书:《世界民俗大全》。


记者翻着这本已经十分破旧的书,惊奇地发现,这是本详细介绍世界各地民俗和饮食习惯的知识性读物,里面许多地方被划上了明显的标记:“这也是‘靠船吃船’的宝贝?!”


“对!”龚帆呷口茶说,“随着‘海上丝路’的发展,海员的足迹几乎遍及世界。”


龚帆边翻着书边介绍说:“适应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是海员不可缺少的本领。除了靠平时积累外,还要认真读书。这本书已经跟随我几十年了!”

说着龚帆介绍了购买这本书的原因和经历。


那是龚帆刚刚做上船长那年,驾船来到非洲埃及的开罗港。


这天,正值埃及的斋月。埃及在饮食上严格遵守伊斯兰教规,斋月期间,白天禁食,不食一切忌物,更不能吃带汁的和未熟透的菜,吃饭时不能与人说话。这些规矩多次来埃及的龚帆已经心知肚明。可是晚上参加船舶代理举办的晚宴时,龚帆却遭遇了尴尬。


因为途中堵车,龚帆赶到现场时,晚宴已经开始,为了不打扰别人,龚帆找了一个角落悄然坐了下来。谁知,这一举动引来全场诧异的目光,甚至有人高声喊叫起来。原来埃及宴席的座位十分讲究等级和身份,作为船舶代理的高贵宾客是不能任意选位的。


这件事给龚帆的印象十分深刻。远航归来后,在别人的推荐下,龚帆买了本《世界民俗大全》。


从此,这本书成了龚帆“靠船吃船”的“宝贝”之一,跟随他在海上几十年!龚帆成了航海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万事通”。无论船到那个国家和地区,龚帆都能应对自如,赢得人们的称赞和尊敬!


龚帆从最后包里取出一堆渔具:渔钩、渔线、鱼网……


记者好奇地拿在手里:“这也是‘靠船吃饭’的宝贝?”


“不错!”龚帆自豪地说,“它让我吃到了世界上最奇特的美食‘鱼中鱼’!”


龚帆十分兴奋,边摆弄眼前的渔具边介绍说:“那是三十多年前,我作为刚上船的水手,跟随船来到南非开普敦港锚地,因为等泊位、装卸货,船已在锚地呆了十几天,船上的食物有些紧张,船员便开始下钩钓鱼。此海域鱼群众多,十分容易上钩。钓鱼不仅增加了餐桌上的美食,还给船员生活带来乐趣。一次,人们钓上一条足有二百多斤的大鲨鱼,开膛破肚后,鲨鱼胃里被吞食的小鱼还活蹦乱跳哩!大厨把这些小鱼做了一道‘鱼中鱼’。吃完这道美食,船上人都竖起大拇指:‘这是世上最稀有、最独特的美食,只有咱们船员才能享受’!”


从此,龚帆也加入了钓鱼的行列。随着时间的推移,龚帆渔具不断增多,不断更新。这些渔具,退休后龚帆将其作为纪念品保留至今。


记者离开前,龚帆意味深长地说:“做一名合格的海员,不仅要有熟练过硬的驾船技术,也要能够适应海上生活,也就是说‘靠船吃船’的本领绝不能缺少!许多人认为航海是件枯燥的体力活,实际上航海里蕴育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做一名优秀的海员要认真学习很多东西!”


不久,在这家知名的航海杂志上,一篇名为“‘靠船吃船’三件宝”的文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标题名称
更多
  • 微站

    微站

    点击上面链接或扫码左图浏览

  • 微信

    微信

    点击上面链接或扫码左图浏览

  • 小程序

    小程序

    点击上面链接或扫码左图浏览

  • APP

    APP

    点击上面链接或扫码左图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