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典范 创造价值
|
文艺范儿 | “太阳船”里的胡椒香仟江水商业电讯(8月17日 北京 文化范儿)张涛先生新书《舌尖上的航海》现已出版。仟江水商业电讯特为其新辟专栏,连载发布该书文稿,以飨读者,并向这位老航海人致敬!
三十二 “太阳船”里的胡椒香 “东方朔”号刚一到达亚历山大港,臧佳就马上下船赶往“太阳船博物馆”。
此刻,薛靳早已在此等候。薛靳是中国远洋公司驻埃及的首席代表,也是原来“东方朔”号的船长。
臧佳是船上的水手长,酷爱船模。他家中有个小小的船模陈列室,里面藏着不少“宝物”:郑和七下西洋的“宝船”,跨洋西渡美洲的“龙头凤尾船”,悬挂“海盗骷髅”的多桅快船,刚刚仿制的“南海一号”商船……这些都是臧佳从世界各地淘来的。
不久前,臧佳听说埃及金字塔下新建了一座“太阳船博物馆”,里面陈列着一艘二千多年前制造的船。
于是在“东方朔”号来到亚历山大港的前一天,臧佳拨通了老上级薛靳的电话。
他们一起来到太阳船博物馆。
“‘太阳船’这个名字很奇特。”薛靳介绍说,“古埃及人认为人死后要飞向太阳、飞向天国,在墓旁埋条船,死后就可以乘它飞天,安居天国。所以这种陪葬船叫‘太阳船’。”
薛靳曾多次光顾太阳船博物馆,对这里十分熟悉:“博物馆里展示的太阳船是古埃及四代王朝法老的陪葬品。”
虽然天气炎热,博物馆里仍然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这是迄今为止现存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船,极其珍贵。”薛靳边说边向守馆人打招呼。守馆人见到薛靳极其热情,破例给他俩发了免费参观证。
“我来过这里多趟,已和他成了老朋友。埃及人对中国船员十分热情友好。”薛靳边与对方握手,边把臧佳介绍给对方。
走进博物馆底层大厅,臧佳眼前就出现了一条很深的大坑。
“这里是太阳船出土的地方。”接待他们的是开罗大学历史系毕业的爱拉女士,她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她介绍说:“太阳船的出土位置就在金字塔南端。”
臧佳边看边听介绍:“太阳船发现于20世纪中叶,是考古学家卡迈尔先生首先发现的。后来,文物修复专家艾哈曼德在没有任何图纸、绘画和文字资料的情况下,历经了十多年才恢复了太阳船昔日的雄姿。”
说着,爱拉拿出一张复原的太阳船照片说:“这艘船不仅是陪葬品,还是当年埃及水上运输的主要工具。埃及人用它把法老的遗体,以及法老日常使用的日用品和食物,一并从尼罗河运到金字塔下。”
走上二楼天桥。一艘架在大厅的太阳船复制品展现在他们眼前。标牌上写着:船高7.5米,宽3.9米,高41.5米。
臧佳发现,这艘船不仅甲板上有凉棚和舵舱,船头还刻有荷花,船尾画有花草。爱拉女士解释说:“从造船技术角度看,太阳船达到了较高水平。狭长呈流线型的船体和扁薄成刀刃的船底,既利于太阳船破浪又减少了航行阻力。船上装有十把木桨,为太阳船提供动力,船尾两把直插水中的木桨,则和船舵有相似的作用。”
这时,臧佳惊奇地发现,庞大的太阳船的船板上,没有一颗铁钉,各部分全靠股股棕麻绳捆绑在一起的。爱拉女士说:“2000多年前没有铁钉,这种用麻绳捆绑各部分的方式现在看起来有些简陋。”
一直沉默的薛靳船长开了口:“这是划时代的创举,显示了古埃及人的智慧。”
说话间,一支电视摄影组来到博物馆。走在最前面的是位双鬓斑白的老者。
爱拉女士介绍说,长者正是太阳船的发现者卡迈尔先生。
听完爱拉的引荐,卡迈尔高兴地说:“欢迎来自中国的朋友。最近看了中国的纪录片《南海一号》,深受启发。中国和埃及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两国的文化是人类文明中的明珠。” 提到《南海一号》,臧佳激动不已。一年多以前,为寻找和仿制“南海一号”船模,她利用假期,专门来到广东的“南海一号博物馆”。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沉没于广东江门以南20海里处的南海,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由于海水和泥沙隔绝氧气,船被整体打捞出水后,仍然保存完好,舱内的物件、植物遗存十分丰富。特别是其中一百多粒的颜色灰暗的香料——胡椒,更让臧佳着迷。因为这是历史上西方人寻找的“宝物”之一。
臧佳将参观南海一号博物馆的事情讲给卡迈尔。
当讲到胡椒时,卡迈尔按捺不住激动地说:“在我们研究过的许多太阳船里都发现过胡椒香料。唐代之后,中国的商船已进入红海,有些船从红海登陆后,靠骆驼把货物送到尼罗河上游的阿斯旺港,再由埃及船队所属的太阳船,把货物运往地中海,向欧洲出口。胡椒是欧洲人十分珍稀的美食香料,几乎每艘太阳船都载有胡椒,远远就会闻到胡椒的香味。”
听完卡迈尔的介绍,臧佳十分高兴,在征得博物馆的同意后,她走近太阳船,用随身带的相机,跑前跑后拍个不停。
至今,由于种种原因,臧佳的“太阳船”船模尚未制成。但是,每当看到那张“太阳船”的照片时,臧佳总会想起里面的黑胡椒,闭上眼,仿佛就能闻到胡椒的香味。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是航海者的骄傲:舌尖上的航海,为世界经济和文明的发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