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典范 创造价值
|
产业调查 | 中国企业创新水平到底怎么样?仟江水商业电讯(8月23日 北京 产业调查)中泰证券今天发布题为《当前经济与政策思考:观察创新能力的三个维度》的报告,提出了该机构对创新判断标准的理解,值得关注。现将报告主要内容摘编如下: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企业层面或许有三个观察维度: 维度之一:在制造层面,有否充分结合产业基础。 创新的目标,既包括理论的提升,也需要努力提升我国产业水平和实力,推动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制造强国转变。在推动过程中,就需要充分结合制造业的优势基础和条件。中国现阶段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已经形成了全球领先的制造业的体量优势,以1997年为基期100,根据各个国家公布的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计算出的制造业增加值指数,截至2020年欧盟为138.1,日本为114.2,美国为157.3,德国为133.5,中国(工业增加值口径)为712.3,也就是说利用24年的时间,中国制造业的在体量增长的同时,结构也不断完善,按照国民经济统计分类,我国制造业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为重塑新产业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有庞大的体量,叠加完整的产业体系,为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以 2014 年为基期 100,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增加值与高技术增加值同比增速计算,工业增加值在 8 年间合计增长约56.9%,同时期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32.2%,也体现了创新发展的实际效果。 维度之二:在市场层面,是否充分打开国际市场。 根据海关统计口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金额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呈现出了高位稳定的特点,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00年到2009 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逐步攀升;第二阶段是2010年以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保持在30%的高位。由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金额仍然是总额指标,很难观察到细分结构的变化,我们需要进一步下沉,通过出口商品 HS 分类进行结构性刻画。 在HS分类22个一级大类中做三次筛选:第一,以2020年为例,22个一级大类出口金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1%的,一共有13个大类;第二,根据数据的完整性,以 2006 年为基期,2006 年 22 个大类出口总额约为 9689亿美元,2020年为2.59 万亿美元,增幅为167.3%,在13个占比超过1%的大类中,共有7个大类,增幅超过167.3%;第三,7个大类共涉及到34个二级目录,在34个二级目录中,有23个二级目录增幅超过167.3%。也就是说,在HS分类中98个二级目录中,约1/4能够取得超过整体的表现。也就是说,约 1/4 的行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打开国际市场的效果,并且对出口总额产生了较大的带动作用。 维度之三:在价格层面,能否充分规避被动降价。 一般来讲,伴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多,往往都会面临价格的压力,而能否规避掉被动降价压力的重要方面,在于是否具备真正的创新。在国内市场,其实已经有用来衡量的标尺,例如医保的带量采购,从2014年开始,居民在医疗保健上的支出占比逐步提高,似乎是居民在“健康”上的支出提升,但其实是“被动提升”,居民支出是价格上涨推动的结果,而不是实际需求量的增长。尤其是在2014-2018年,价格上涨甚至压制了实际需求量的增长。 因此,2018年成立国家医保局,针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开展带量采购,对于压低药品价格、平衡医保基金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换个角度,对企业而言,自身产品是否存在真正的创新,进而具备脱离医保支付体系的能力,成为衡量未来盈利空间和持续性的重要考量。 带量采购不仅是在医药领域,也不仅在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出口占比较高且出口增速较高的 7 个大类商品,共涉及到34个二级目录,针对34个二级目录自2006年以来的出口金额涨幅进行“量价拆解”,数量贡献更大(出口价格涨幅小于出口数量涨幅)的二级目录共有25个,只有9个行业价格贡献更大(出口价格涨幅大于出口数量涨幅),也就说,在长达15年的时间内,绝大多数二级目录相关行业,对于有效规避被动降价的能力,还是偏弱的。这或许也有可能成为,未来观察企业创新能力能否在国际层面实现的重要标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