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典范  创造价值

详细内容

总编文章 | 中国汽车走出去:中国企业加班赶制出口车(2007年)


2006年是中国汽车的“出口年”,尽管出口量只有34.24万台,但也大大鼓舞了中国汽车的国际化热情。于是,无论汽车生产厂家,还是国际贸易经销商,大家都对2007年的海外汽车市场垂涎三尺。


“多哥能销中国车吗?”


这是萦绕在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老总徐刚心头的一个问号。


2006年年中的一天,徐刚与到华普公司造访的多哥驻香港总领事李先生夫妇进行了一番交谈。双方讨论的话题就是:上海华普汽车该如何开拓海外尤其是西非市场?


“说心里话,在见李先生之前,我仅仅知道多哥是非洲的一个国家,跟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多年,关系不错。其它就不很清楚了。”徐刚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聊下来才知道:多哥是一个难得的深水良港,有一个工业区,居然可免税11年。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说富裕,但进步也挺快。汽车市场并不发达,来自欧洲的二手车较多。”


徐刚跟总领事夫妇交谈的时候,心里想到了即将出口利比亚的2000辆轿车的大订单。这批货当时很快就要离岸,华普的员工们正在加班加点地生产赶造。


2006年,中国重汽集团向伊朗出口了1万辆HOWO7系列重卡,未来10年,每年以5%-20%的速度递增。“中国重汽目前的海外市场主要就是伊朗。”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


据了解,2007年1月中旬,重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韦志海一行4人对巴基斯坦进行了为期7天的市场考察,并受到了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的接见。韦志海向穆沙拉夫总统表达了进一步开拓巴基斯坦重卡市场的愿望,穆沙拉夫总统也表示愿意全力支持重汽到巴基斯坦进行贸易、投资与合作。


海外订单引发连锁反应


现在,中国的汽车企业都开始制定自己的海外战略。据了解,吉利控股集团2007年的经营目标是,要整合资源,争取成为国际性的大企业集团。李书福、徐刚等人此前就已商量好了一套华普汽车的调整方案。此方案计划将华普汽车逐渐过渡为吉利控股集团上海基地——高端轿车、新能源车型、经典车型的研发基地。


对此,徐刚本人认为,华普汽车的责任更重了,“吉利的国际化之路是历史的必然,要使吉利成为国际性的大企业集团,就需要国际化的战略(包括市场战略、人才战略……),要创国际化的品牌……当然,还要有一大批具有国际性视野的人才:管理的、技术的、营销的等等。”


重汽拿下了伊朗3亿美元订单,也许是这个海外订单引发了连锁反应,重汽的战略正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调整。


2003年重汽原本制定了推动企业发展的四大战略,其中就有国际化,但当时国际化被排在老四的位置上。前三个分别是技术领先、区域化、高质量低成本。但是2006年之后,重汽突然把国际化排在了四大战略之首,其他三大战略都成了服务于国际化的战略了。


不但如此,目前重汽已经对自己的进出口架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原来的一个进出口公司变成了六个部;从事外贸业务的人数也从10多个增加到近200人,外语人才涉及的语种也由原来的1种增加到15种。


吉利汽车制定了一份2007年规划,据说要实现整车销售29.6万辆的总体目标,出口要达到3.3万辆。在吉利的竞逐下,奇瑞丝毫不敢松懈。据透露,目前它已经把2007年的国内销售目标定在了32.3万辆的水平上,出口也要力争达到10万辆。


像奇瑞、吉利一样雄心勃勃的汽车企业还有很多。华晨就为自己旗下的中华轿车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出口德国15.8万辆整车;湖南长丰也计划在2到3年内打入北美……


外国车争到中国“淘金”


就在中国的汽车企业家们满腔热情地筹划国际战略的时候,一大批外国汽车企业巨头却义无反顾地涌向了中国市场。


在整车生产领域,通用汽车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根据通用汽车最新公布的年度业绩报告,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市场的牵引,通用汽车才能从连续6年亏损的泥潭中爬了出来。


近期,通用汽车公司欣然宣布:2006年,通用汽车在亚太地区的销量为125.4615万辆,较2005年增长17.9%。这是该公司连续第二年在该地区的销量突破100万辆,并且该公司在亚太区的市场份额也从上年末的5.8%上升到预估的6.4%。


通用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就直接承认,通用汽车之所以能扭亏为盈,跟它在中国等新兴市场的不俗成绩很有关联。据悉,通用2006年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了11.8%,远远领先于其他跨国汽车巨头。


通用集团副总裁兼通用亚太区总裁 Nick Reilly 说,“我们在中国等地的业务不断推动通用在全球发展最快地区汽车销量的增长。我们得益于我们许多新产品获得的良好市场反应,这些新产品包括在中国推出的别克君越和雪佛兰乐风等等。”


与通用汽车相似,福特汽车也因为傍上了中国市场这个大款,才最终免于全军覆没。


据福特汽车最新公报,2006年福特亏损127亿美元,一不小心留下自己诞生103年以来最大的一个业绩污点。但是,相比之下,福特(中国)却给它留下了一点颜面。数据显示,2006年是福特在中国业务增长最迅猛的一年,旗下各品牌(福特、林肯、捷豹、路虎、沃尔沃)取得了近16.7万辆的销售业绩,同比增幅达86.6%。


与此同时,美国的一家汽车零配件生产厂——美国天合(TRW)也开始努力开拓中国市场。


“TRW是美国纽约证券交易市场的上市公司。由于2006年年报尚未披露,具体数字不便透露。但是许多第三方分析和多年来的股市表现能够证明,TRW股票是北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最为坚挺的股票之一。”该公司驻上海的新闻官非常自豪地对记者如是说。


据了解,美国天合(TRW)已经将亚太研发中心迁到了中国的上海。目的就是根据中国的市场情况,进行专业应用和最终产品个性研发。


在华东、华北、西南已经拥有12家生产经营实体的美国天合TRW,2007年又制定了自己在中国的雄心计划:继续巩固与国内大型整车企业的合作,并大力支持中国汽车走向世界;在未来3-5年,业绩增长力争达到中国汽车市场增长速度的1.5倍-2倍。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4月06日 14:49 来源:世界新闻报  作者 裴少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