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典范  创造价值

详细内容

总编文章 | 秋到五台山(2001年)


作者裴少铭  作于2001年发表于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

走出人群喧嚣的大都市,来到五台山这片佛教净土,天突然为之开朗起来,宛若无底的大海,兰得有些神秘。偶尔几朵白云飘来,仿佛海浪激溅出的浪花层层;太阳一点也不毒辣,温和的如同抱着孙子的老婆婆,让人心里舒服的一点皱纹也没有。

空气里饱含着劲草、泥土地和老树叶子的气味儿,湿湿的,香香的。

汽车在环匝的公路上盘桓前进,一来到山顶,我便被这深秋的秀色深深地吸引了。

无边的群山环环耸立。有的三五成群,有的一脉相承,有的众星拱月,有的桀骜不群,高低错落,远近相携,或兰烟含情,或黄叶缤纷,那些穿了苍翠碧绿色丝袍的,还套了件金黄色的马甲——山腰里的华北落叶松林感着了秋气。而蜿蜒的公路,就是他衣服上绣出来的一条巨大的银龙。你看他不见首尾,正在七转八扭地朝着瀚海似的蓝天飞腾哪,他身上的银鳞,在阳光下还闪闪发光呢。

下了山,漫步于清水河畔。河里的小野鱼儿们正忙着成群结队地追赶着戏耍呢。河里的卵石一颗一颗的,连身上的坑纹儿也看得一清二楚。河边青绿的野草,叶茎肥美,铺成了一张用绿孔雀毛织出的无边的翠毯。在这洁净的地毯上打个滚儿,躺一会儿,望一望空中的飞燕,浑身都轻升了似的。掬起一捧清凉的河水,手心里便洒满了一河的星光辉,那是春天里满地的野花唱不完的童谣、柳树枝头稚嫩天真的鹅黄。

看着它,我仿佛听到了大山里、高崖上、泉水叮咚下潭的幽音。

记不清是那座千年古刹了,里面墙角旮旯到处都是树,有需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的祖宗树,也有用一只手就能攥过来的孙子树,他们数代同堂。鸟儿们到这里安家落户了。每到黎明,晨钟呼起轻眠的老鸟,它先是自己喋喋不休地唠叨,把贪睡的小鸟一个挨一个地叫醒,催促他们各自洗漱。然后,大家一起听老和尚讲经说法,和着木鱼声声,七嘴八舌地唱起佛乐来了。

有的寺庙红碧瓦的,距在山顶的半空中,周围是茂密的树林筑起的天然屏障。寺院外只有一条石阶可以入内。那石阶,从地面直直地通往大雄宝殿,在绿色的掩映下,宛若蓝天飞瀑,直落千丈。

五台山到了晚秋,气候多。去的时候还晴得脆响,可刚过半日便有阴雨连绵,第二天又万里湖兰。

在下着毛毛雨那会儿,我去了一座青砖碧瓦的寺院。那里有座望峰台,只见她早已簪银戴花,像回族少女戴着一顶小白帽,又像苗疆佳丽,盛装银饰,楚楚动人。

意兴所至,不禁连出了这样几句“苍山点雪谁施粉,碧野接云海作天。沙白渚绿重林染,凌空古刹清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