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典范  创造价值

详细内容

委托发布 | 五粮液:用科研创新引领行业更高质量发展

委托发布8.jpg


仟江水商业电讯(3月30日 北京 委托发布)近段时间,五粮液科技创新领域捷报频传。


在3月19日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发布会上,五粮液集团公司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该奖项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现包括“中国工业大奖”“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三个层次奖项。


3月26日举行的中国酒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五次(扩大)会议暨中国酒业协会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上,五粮液荣获“中国酒业30年”科技成果奖等多项大奖;《五粮液酿造系统特征微生物新种研究及其应用》《利用GCXGC-TOFMS鉴定包包曲中的游离香气成分》分别获评项目类、论文类一等奖;宜宾五粮液股份公司总工程师杨韵霞获评“中国酒业30年功勋人物奖·科技带头人”,五粮液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郑佳获评2022年度“中国酒业科技领军人才”。


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动力,也是中国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之一。五粮液一系列科技创新荣誉的取得,是公司着力构建“理论研究前瞻导向、应用研究问题导向、技术创新市场导向”的创新体系,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打造行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进而助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酒业标杆的生动实践。


对照国家科技进步奖 科研投入不设上限


在五粮液“十里酒城”,有一座标志性建筑——五粮液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中心科研人员超过2800名,其中博士24名,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近1400名。中心科研人员以聚焦品质提升为核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4项,助推五粮液知识产权保有量持续位居同行业前列。


纵观整个白酒行业,消费者对于酒的“诞生”过程,往往以神秘、神奇代名。作为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技艺,究竟是怎样的天地造化才能酝育出如此佳酿?


为增进消费者对白酒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升华为理性认识,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美好,五粮液长期致力于白酒科技的研究与创新,试图探究文化遗产背后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反应。


作为五粮液的科技带头人,杨韵霞先后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态浓香型白酒品质提升关键工程微生物技术开发》、宜宾市重点科技项目《白酒风味化学国际前沿研究平台》等,主持协调《五粮液及其他各系列酒尝评及调味》等一系列技术研发项目,并作为主要创作者,发表了《五粮粮香成分在蒸煮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追求卓越 精益创新——宜宾五粮液集团勾兑陈酿的科学管理》《现代科技与传统勾兑工艺的结合》等学术文章。同时,为了让广大消费者深入地了解五粮液、了解中国白酒,她参与主编了《探秘五粮液》等系列文献,参与制订《中华白酒文化汉英双解词典》,不断推动中华白酒文化走向世界。


“对照国家科技进步奖,公司在科研投入上不设上限,尽最大努力满足各方面需求,包括人才引进、设备采购等。”五粮液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郑佳告诉记者,通过柔性引进、博士后工作站等方式,五粮液建立了一支由院士、知名专家等组成的高水平科研团队。特别是近五年公司研发投入逐年增加,重点围绕品质提升与高质量发展,实施从原辅料、制曲、酿酒、陈酿、勾调、到包装全过程的科技创新,形成关键核心创新技术,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这其中,工艺创新是五粮液始终代表中国浓香型白酒至高酿造水平的“制胜法宝”之一。五粮液调集科研精英,配备了最先进的高精密仪器,对低度酒系列酒开发、新窖老熟、T法工艺、FL法(沸点量水)工艺、微机配料系统、五粮液微机勾调专家系统、无害化效益化处理丢糟工艺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双开高排酒曲发酵、“UASB及煤沼混烧技术”等自有独特的生产工艺研究,取得巨大成果。


与此同时,五粮液以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为载体,持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推进人才培养与技术进步的协同发展,先后与中国酒业协会、四川轻化工大学共建中国白酒学院,与江南大学共建“微生物组学与生态发酵技术”协同创新实验室,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中国酒业大数据中心……截至目前,五粮液与相关院校签署产学研合作项目33个。


科研攻关成果频频涌现 将释放更大红利


科研投入持续增加,科研成果也不断涌现。


今年3月,美国微生物学会主办的知名期刊《Microbiology Spectrum 》(微生物学谱Q1区,影响因子9.043)发表了五粮液-江南大学联合攻关的科研成果——《Stochastic processes drive the assembly and metabolite profiles of keystone taxa during Chinese Strong-flavor Baijiu fermentation》(随机过程驱动中国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关键类群的组装和代谢)。


该成果对浓香型白酒糟醅发酵过程中关键微生物菌群的生态功能展开了研究,基于微生态发酵理念揭示了浓香型白酒品质波动背后的微生物学原理,构建了可精准调控的微生物学手段,有助于进一步精准把控白酒品质,推动五粮液名酒率的提升,助力白酒行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不只是此次“精准”调控微生物科研成果。


2022年,五粮液与江南大学团队联合攻关,相继在国际原核微生物进化与分类学权威期刊《国际系统与进化微生物学杂志》(IJSEM)发表了《解乳酸己小杆菌:一种分离自中国浓香型白酒生产窖泥的微生物新种》《分离于五粮液酿造环境中的空气丛梗孢酵母新菌种》《丙酸嗜蛋白菌:一种分离自中国白酒生产窖泥的拟杆菌门新成员》代号JNU-WLY501,简称“501丙酸菌”等系列科研成果。


其中,“解乳酸己小杆菌”成果,使得困扰了我国白酒科研工作者半个多世纪的浓香型白酒“生香奥秘”有了更科学精确的注解,有助于促进更多白酒发酵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与科学命名,进而全面揭示我国浓香型白酒酿造系统复杂性的科学奥秘。


“空气丛梗孢酵母”成果,不仅进一步佐证了五粮液酿造环境生态的丰富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也将有效促进中国白酒酿造微生物及代谢机理的认识再上新台阶。


“501丙酸菌”科研成果,揭示了浓香型白酒酿造窖泥除具有丰富的糖类、乳酸利用微生物外,还存在着专性嗜蛋白微生物,为浓香型白酒的丰富风味贡献了独特的风味物质,进一步揭示了“大国浓香”形成机理的奥秘,有助于提升原酒品质和五粮液名酒率。


“五粮液通过多年的持续投入和攻关,开展以发酵机理、健康因子、风味物质等为核心的基础理论研究,现在已步入成果频频涌现的收获阶段,当前和未来几年,一定会有一个大的飞跃,并通过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释放更多、更大的创新红利。”五粮液股份公司技术总顾问赵东表示。


以科研创新培育新动能、抢占制高点、厚植新优势


一直以来,五粮液始终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围绕高水平研发下功夫,在坚持古法酿造技艺的同时,坚持用现代科技助力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致力于用科学更好地解读传统工艺,以科研创新培育传统产业发展新动能,打造行业创新制高点,引领行业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五粮液先后设立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固态发酵资源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轻工业浓香型白酒固态发酵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酿酒专用粮工程技术中心、四川省固态发酵白酒酿造工程研究中心、酒类品质与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累计研发投入近50亿元,国家级创新平台已达16个、省级创新平台已达28个,承接国家、省市科研项目120项。


以这些创新平台为载体,五粮液通过与江南大学、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科研合作,深入开展白酒酿造菌群发酵机制、浓香型白酒核心微生物群解析、白酒风味化学等多项重要前沿研究,在包包曲微生物研究、白酒风味研究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取得了《单粮与多粮浓香型白酒固态发酵酒醅微生物结构和代谢特征解析》《己酸菌的生态适应性促成其在厌氧发酵系统中占优势地位》等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为提升五粮液名酒率、白酒产业科研水平、白酒酿造现代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022年2月1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印发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21年评价结果的通知》显示,五粮液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以82.3分位列酒类企业第一。



标题名称
更多
  • 微站

    微站

    点击上面链接或扫码左图浏览

  • 微信

    微信

    点击上面链接或扫码左图浏览

  • 小程序

    小程序

    点击上面链接或扫码左图浏览

  • APP

    APP

    点击上面链接或扫码左图浏览